如今的职场似乎是外向人的天堂,不仅要会做事,更要会说话、会做人,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取代了专业能力,成为关键词;”团队合作”和”脑力激荡”成了显学;开放空间变成所有办公室设计的最高指导准则。至于个性内向的人,是否真如职场恐龙,等着被淘汰?
事实上,两种个性各有长处,并无优劣问题。根据研究显示,个性内向的领导人更能有效领导个性外向、积极主动的员工,个性外向的领导人则比较适合领导被动型员工。简单来说,就是一种互补关系。
愈虚伪,话愈多
有时无法把心中所想的事直接说出来,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方。(这句话直接说出来可能会伤到他,如果我这样说他应该会很高兴才对)。假如世上每个人如果把所思考的全部都说出来,我想社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(从另一个角度看,或许是更轻快、干脆吧!)大多人不愿说出全部的想法,也是一种自我防卫(保护自己)的手段。(这样说可能惹人讨厌,如果被视为变态就完了,被他人嘲笑多羞耻,害怕被拒绝)。问题是,这种担心与恐惧让沟通这件事变得更复杂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也有人因为害羞或感到羞耻,遇到自己喜爱的、自认为很重要的、担心的、恐惧的或正在烦恼的事物等内心深处觉得最重要、最微细的情感,绝对不会从口里说出来。再加上前述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的期待和幻想,本来应该作为传讯工具的语言,显然愈来愈失去其功能效用了。
但是就另一方面来看,现代人有时似乎很多话。人在何种场合会多说话呢?提示是,在所说的话正好与心中原来的目的相反的时候。也就是想要隐瞒某些事实或欺骗对方的时候。
大家一定有些经验吧!想得出那些经验吗?
我相信一定有人有过这种痛苦的经验。为了隐藏自己邪恶的意图,因此对上司或客户讲出多余的话,反而自掘坟墓,害到自己。
特别是在自觉良心不安、没有信心、不安或充满迷惑时,我们常常会说出不必要说的话。因此,如果孩子没人问他却说个不停,部属比平常更爱辩论,面对质问的业务员只会重复不实在的话,就表示对方极具有隐瞒或欺骗的可能。
其它如一味地提出反驳的言论,固执地想说服对手,把自己的理由视为理所当然,不断提出解释让对手几乎翻脸生气的情况也时有所闻。事实上,我们经常在应该谨言慎行的时刻,却出口无遮拦的倾向。
我曾留意到以下的情况。不满的人(指容易感到不平与不满足的人)与缺乏自信的人(具有不为人知的复杂倾向的人)通常话比较多,咨询时间总是比原定时段长很多。就这样,不只是留意发言的内容,也要留意讲话的长度,当你倾听对方说话时,就会收集到更多的参考信息。
不要言多意寡,应该要言寡意多
意思是说,如果你是发言者,不是为了想隐瞒或欺骗,而是为了”传达讯息”而使用语言。这时候,选择精简的用语也很重要。
但是如果担任接受讯息者的角色,就不只要注意语言的内容,也要注意发言的数量,发现以前未曾留意到的新讯息的可能性也会因此提高。
心听的能力=理解对方真意的能力。让我们再确认一次”耳闻能力”与”心听能力”的不同。“耳闻能力”=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事实的能力。“心听能力”=捕捉发言者话中真意的能力。“心听能力”也可以说是”解读发言者字里行间微妙之意的能力”。
担任发言角色时,一般人的倾向是过度依赖语言,因此发言时对语言持着较强烈的意识。反过来担任受讯者角色时,现况也显示,我们总是本能地去汲取语言以外的其它讯息要素。为了解读发言者言语之间的真义,正确读取其发言内容,就必须提高收讯的天线角度,吸取言语之外的讯息。言语之外到底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讯息呢?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隐含在这些讯息里的意义呢?据我所知,事实上对方的真义或隐藏在内的情感,几乎都是用非语言表达的。
到此为止,我们一直以语言为中心在讨论沟通,但是我们也知道语言并非沟通的唯一要素,只是传讯手法的一部分而已。也说过沟通是由”听”与”说(传讯)”配套组成。传讯的手法则是由语言+肢体语言+声调配套组合而成。让我用更具体一点的方式来解说。一听到” 肢体语言“,我们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想到”身体动作”和”手势”。其实肢体语言的定义可能更宽广一些。也就是说除了”身体动作”和”手势”之外,再加上眼(视线与对视时视线的接触)、表情、动作、态度、手的动作、气氛、彼此间的距离、服装、发型、化妆等,全都包含在内。
这些信息的共通点何在?它们都是靠视觉捕捉到的信息。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沟通只靠耳朵与嘴巴,别忘记,除此之外,也要靠眼睛多方观察。至于声调(音调),指的是声音大小、高低、强弱。其次是声音之间的间隔、说话的速度、抑扬顿挫、起伏旋律等。更简单的形容就是:每个人个别具有的”声音的表情”。但是沟通时,语言和声音其实是一体的。